※缘聚久久※≡ 娱乐休闲 ≡『 灌水乐园 』 → 三季人的故事


  共有6340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

主题:三季人的故事

帅哥哟,离线,有人找我吗?
沐风
  1楼 | 信息 | 搜索 | 邮箱 | 主页 | UC


加好友 发短信
等级:论坛游侠 帖子:223 积分:996 威望:0 精华:0 注册:2013-7-27 13:07:21
三季人的故事  发帖心情 Post By:2013-8-7 13:02:33 [显示全部帖子]

孔圣人的故乡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:

 

一天,孔子的一个小弟子在院子里扫地,远处来了一个一身绿衣的年轻人,年轻人问他:“你是孔子的弟子吗?”

 

小弟子很骄傲地答道:“是啊。”

 

“那你懂的东西也很多喽?”绿衣人问。

 

“应该是吧。”小弟子虽然有些纳闷,可也不想让人小看。

 

“那我问你一个很简单的问题,你知道一年又几个季节吗?”绿衣人接着问道。

 

小弟子一听这个问题,又是好气,又是好笑,不屑地答道:“当然是四个季节,这谁都知道。”

 

“不对,是三个季节。”绿衣人抢白道。


“你才不对,是四个。”小弟子也不甘示弱。


“那好,咱俩也别吵,找个人给咱们评评理,如果是三个季节,你给我磕三个响头,如果是四个季节,我给你磕三个响头,怎么样?”绿衣人出了个主意。

 

小弟子一听,满口答应道:“行,一言为定。”

 

恰巧这时孔子出来了,小弟子赶紧上前去问老师。

 

孔子上下打量了绿衣人一下,对小弟子说道:“确实是三个季节,你输了。”

 

小弟子一脸吃惊的表情望着老师,心里满是疑惑,可是也不敢问,只好乖乖地给绿衣人磕了三个响头,绿衣人这才满意地走了。

 

小弟子不甘心,终于问了孔子道:“老师,明明是四个季节,您怎么说三个呢?”

 

孔子笑道:“你没看到那人一身绿衣吗,他明明就是个蚱蜢,一生只经历过春、夏、秋三季,从来没见过冬天,你对他讲冬天,他能这么痛快地走吗。你呀,就当吃的亏吧。”说完,留下一脸茫然的小弟子挥袖而去。


听了这个故事我不禁呵呵一笑,原来孔子也曾教过弟子“耍滑头”——“见人讲人话,见鬼讲鬼话”呢,不过细细一想这个故事且不论它的真假,能流传至今,也必定有一定的道理吧。

 

就说那个小弟子,你同一个蚱蜢讲四季无异于鸡同鸭讲,对牛弹琴,这个理是无论如何也讲不通的,还不如就如同老师孔子一样,退一步,“吃个亏”,让他走吧,继续纠缠于这种无聊的问题只会徒增烦恼,还显得你的水平也低到一定程度了呢,这时候,吃亏就是真正的有福了。

 

所以说“见人讲人话,见鬼讲鬼话”这句有些贬义的话有时候也是可以这样理解的:讲什么话都要对“对的”人讲,如果见到有人蛮不讲理、甚至胡搅蛮缠,那就说明你没有选到“对的”人而已了。这时候不妨学学大师孔子,一笑了之吧。



严于律己,但不苛求完美;

宽以待人,但需保留底线。

 回到顶部
帅哥哟,离线,有人找我吗?
沐风
  2楼 | 信息 | 搜索 | 邮箱 | 主页 | UC


加好友 发短信
等级:论坛游侠 帖子:223 积分:996 威望:0 精华:0 注册:2013-7-27 13:07:21
  发帖心情 Post By:2013-8-7 13:10:26 [显示全部帖子]

“三季人”的故事启示我们:无论说什么,先要看清对象。对象错了,讲得再多也没有用。庄子说:“夏虫不可以语冰”,孔子说:“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”、“道不同不相为谋”,讲的都是这个道理。这就要求我们,首先要学会识人,最好能向孔子那样,一眼就能判断出对方的境界水平,这样讲话才有针对性,才不会浪费精力和感情。

 

这个故事也启示我们:要承认“三季人”的存在,不用理想化的态度看待社会人生。自然界有高山也有土丘,有大海也有小溪,人也是如此,有愚智之分、高下之别,这才是社会的常态。不要以一己之心强加于人,也不要轻视任何人的存在。要学会换位思考,努力试着去理解人、尊重人、宽容人,与一切众生平等相处。

 

这个故事还启示我们:知识与道理的对错都是相对的,我们都只是从自己的立场和角度看到了我们认为对的东西。因此,不管学问多高,经历多丰富,都要抱着谦虚好学的态度处世,不可偏执一己之见,更不能试图用自己的观点和立场去匡正别人,证明自己的权威。要知道,境界修养无止境,从这个角度来说,我们每个人都只是个“三季人”。



严于律己,但不苛求完美;

宽以待人,但需保留底线。

 回到顶部
帅哥哟,离线,有人找我吗?
沐风
  3楼 | 信息 | 搜索 | 邮箱 | 主页 | UC


加好友 发短信
等级:论坛游侠 帖子:223 积分:996 威望:0 精华:0 注册:2013-7-27 13:07:21
  发帖心情 Post By:2013-8-12 12:55:57 [显示全部帖子]

还有一个跟三季人相似的故事,阐述的道理是老师面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如何因材施教的。


严于律己,但不苛求完美;

宽以待人,但需保留底线。

 回到顶部